媒体对自杀的大肆渲染是导致许多内心脆弱的人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的负面报道会诱发自杀案例增多。
最早将媒体及自杀联系起来出现在Goethe 1774年出版的小说(威特的悲剧)。在小说里男主人公为情开枪自杀。小说面世以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了生命。因而,该书在某些地区被列为禁书。“威特效应”亦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媒体与自杀相关的研究可回溯到上个世纪美国。另一个著名的案例发生在最近,随着作家Derek Humphry 的作品《自杀》的发表,纽约用书中相同方法自杀的人数激增。在法国,被翻译成法语的《自杀》也令自杀数量上涨。Philips及他的同事研究,自杀事件的曝光率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是成正比的。名人的自杀案例对公众有更大的负面影响。
电视也影响到人们的自杀行为。Philips指出在电视报道自杀案例后,自杀数量在10天内逐渐攀升。电视媒体与报纸、小说等文字媒体的影响力相似,如自杀者是名人,且在多电台、多栏目相继报道,其负面影响及诱导效应尤为明显。
近来,网络也逐渐向社会靠近。既有帮助个体完成自杀行为的网页,亦有网页帮助求助者减轻心理危机。到现在为止,对于网络的影响尚无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报纸、电视等媒体对自杀事件的大肆渲染可引发自杀数量激增,其中尤以青少年群体表现的更加明显。虽然被媒体竞相报道的多为公众人物自杀或因为自杀方式及自杀地点不同寻常的特殊案例,但经媒体以偏概全的报道,却有误导公众之嫌。伴随此类报道常出现心理脆弱人群自杀率上升。
另外,媒体大量、反复对自杀行为曝光,会使公众误以为自杀是自我解脱的“正常 ”行为而出现模仿潮。其中青少年更容易在媒体误导下盲目模仿。
所以,当有自杀事件发生时,并不提倡对其进行公开宣传,以避免扩大“自杀的污染面”。
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