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查看自助手册》

咨询技术之二:询问(提问)

发布时间:2014-06-06 15:19:30   访问次数:715

     询问技术包括:开放性询问(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封闭性询问(封闭式问题closed question)

1)开放性询问

开放性询问被认为是最有用的咨询技术之一。通常以“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行不行”开始,让来访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等给予较详细的说明,其回答一般不是几个字就能完成的。

开放性询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来访者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带来较多信息。

举例:

“能不能请你仔细地谈一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你这样心烦意乱。”

“能不能告诉我,这事为什么使你感到那么生气?”

“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

“那么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当时你有些什么反应?”

“对这些事你是怎样看的?”

“你是怎么知道别人的这些看法的呢?”

“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不公平?”

“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在这类问题中,每一种问题都可能引出对方的较为特殊的反应,使咨询师得到想要了解的有关资料。即以不同的词语开始的提问得到的回答也不同。带有“什么”的询问往往能获得一些事实;带“如何”的询问常牵涉到某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而“为什么”则往往是关于原因、机制的探讨;有时,咨询师用;能不能、可不可以带出的问句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剖析。

不同的用词可导致不同的询问结果:

“什么”:事实、资料

“如何”: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

“为什么”:原因

“愿不愿”、“能不能”:作自我剖析

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询问方式,语气要平和、礼貌、真诚,避免产生被审问或被剖析的感觉;

第二,询问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窥视欲。

第三,询问的问题应与来访者的问题和咨询目标有关。

第四,咨询师应清楚自己要问的问题是什么,免得不着边际,甚至引到无关的话题上。

第五,同样一句话,不同的神态、语气、语调以及在不同的咨访关系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注意:开放式问题并不是随意地询问。虽然开放式问题给来访者的回答以较大的自由度,虽然开放式问题可能会得到不同来访者千百种不同的回答,但是,开放式问题的目标都始终趋向于来访者问题的特殊性。通过开放式询问,实际上,咨询师非常可能获得来访者问题的一般性了解,对与问题有关的具体事实的掌握以及对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和他对此事的看法即推理过程。

如何使用开放性询问,与咨询师对问题的理解以及所接受的理论有关。在使用此类询问方式时,要重视把它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就可能使来访者产生被讯问、被窥探、被剖析的感觉,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有些询问,尤其是要逐一提问时,语气、语调、词语的选择都不能过于随便,也不能有咄咄逼人或指责的成分,尤其是涉及一些隐私时更是如此。此外,询问是咨询本身的需要,绝不是为了满足咨询师的好奇心或窥探隐私的欲望。

2)封闭性询间

封闭性询问通常以“是不是”、“要不要”开头,而来访者多以“是”、“否”或其他简短的语句作答。

举例:

“你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了,对不对?”

“他当时没有表示同意?”

“你确实这样想过了?”

“你说你晚上睡不着,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发生吗?”

这种询问可以用来收集信息,以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封闭式问题还可以帮助咨询师把来访者偏离某主要问题的话头引回正题上来,或制止来访者滔滔不绝、漫无边际的叙述。

“我们还是接着讨论刚才的问题,好吗?”

咨询师对封闭式问题的采用要适当,即仅仅在必要的时候采用。因为来访者前来咨询时,总是带有希望别人分担自己的问题、理解自己的情感的愿望。没有人愿意自己在会谈种总是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所以,封闭性提问不宜过多使用,否则,会使来访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会压制来访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产生被讯问的感觉。

过多使用封闭式问题可能出现的后果:

过多使用,来访者处被动回答中,压制其自我表达愿望,有被讯问的感觉。

化费时间而且不得要领。(咨询师的主观性太多,使会谈偏离正确的方向。)

想当然地猜测,又总不到位,会导致来访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

对暗示性较高、对自己问题把握不准的来访者,会产生误导作用。

小结:

询问是在了解情况,帮助来访者宣泄情感,认识自己,也是在表达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引导谈话的方向。

如何询问是一种技术,怎样才能使用到位,是咨询师需要反复体会和实践的基本功。

第一,封闭式询问与开放式询问各有长短,应两者结合使用。

第二,防止询问可能给来访者带来的压力和暗示。

第三,询问如何使用,与咨询师对问题的需要及所接受的理论有关。

上一篇资讯:咨询技术之五:概述
下一篇资讯:为何说咨询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
版权所有 © 2009-2011 浙江大学 杭州创高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本系统授权给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使用,其他个人或组织使用属于侵权行为